焦点快报!环评工作如何守好关?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解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在7月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坚持‘零容忍’态度严惩环评弄虚作假,综合运用信用管理、行政处罚、刑事司法等手段,守好生态环保第一道‘关口’。”


(资料图)

当前,环评工作已经加快审批,但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出现了弄虚作假行为。面对大批量项目上马和守住环保底线责任,今年生态环境部将出台哪些严厉举措,确保环评质量高效真实?为此,本报进行了深入梳理。

创新环评审批服务方式

“我们要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基础上加快审批。”刘志全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审批4.78万个项目环评,涉及总投资超过8.4万亿元,同比上升28.9%。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共审批重大项目环评文件91个,完成20个煤矿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新增产能1.25亿吨/年。

据悉,自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生态环境部便加快重大项目环评审批。

刘志全表示,《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服务措施和创新举措,主要包括,从建立重大项目环评服务台账、优化简化环评文件编制、提供“环评审批服务单”、发挥专家优势等方面进一步提出务实举措;从建立绿色通道、探索城市道路等项目环评“打捆”审批、取消污染物排放量很小的项目环评审批和总量指标挂钩、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项目环评压茬审查审批等方面改革创新,提高环评审批质量和效率。

《通知》发布后,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配套落实文件。首先,建立环评管理台账,加快环评审批;其次,提前介入指导,创新审批方式;第三,推动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以减轻企业负担。例如,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推进建立开发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将开发区已有的环境监测、污染源调查数据资料纳入共享平台,免费提供给入园项目环评编制使用,缩短了环评编制时间,降低了企业负担。

刘志全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继续全力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保障,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审批效率。

对作假坚持“零容忍”

当前,环评机构数量众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刘志全表示,从全国环评文件常态化复核情况来看,虽然环评文件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属于个别情况,但性质极其恶劣,对环评制度公信力的损害十分严重,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保持严惩重罚的态势,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处理处罚力度。

对于环评作假行为,刘志全强调,生态环境部将严格依法处理处罚。自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加强常态化监管,已将存在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等问题的265家单位和217人列入环评失信“黑名单”或限期整改名单。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运用刑事司法手段进行管理,推动刑事司法衔接,目前已经将环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写入《刑法》。同时,部分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主动担当作为,针对故意提供虚假环评文件且情节严重的典型案例,正在积极推动有关司法实践,下一步将对涉嫌环评造假的违法犯罪分子予以严厉打击。

刘志全表示,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坚决打击环评弄虚作假,推动依法查办环评造假典型案件,形成强大震慑;进一步落实环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环评文件质量监管;严格落实建设单位对环评文件质量负责的主体责任,强化环评单位和人员直接责任,落实评估、审批中的把关责任。

环评项目守好4条底线

“今年将有大批项目上马。面对大批量的重大工程环评工作,生态环境部今年印发的《通知》强调,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服务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既要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提高审批效率,也要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确保环评审批质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刘志全指出,在守住环评项目“底线”上,要重点守住法律底线、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环境风险防范底线、公众权益底线等方面。

他解释,避免出现触碰法律底线的“硬伤”,在项目类型及其选址、布局、规模等方面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法定规划要求。

在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方面,要严格要求建设项目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项目位于环境质量未达标区的,措施要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管理要求,通过优化工程选址选线和采取必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使之符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避免对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在严守环境风险防范底线方面,要严格审核环境风险评价内容,避免出现主要风险源或环境保护目标、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不符合要求等问题。

在公众权益底线方面,针对可能直接对公众造成不利影响的废气、噪声、污水、危险废物等,要求采取最严格的防治措施,切实维护公众合法权益。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弄虚作假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风险

来源:中国化工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