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精选:让监测的“眼睛”越来越明亮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谈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近期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在会上表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生态质量尚需提高

让新技术为监测赋能

蒋火华介绍,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的6项指标年均浓度同比首次全部下降,其中,PM2.5已实现“十三五”以来的“六连降”。PM2.5和O3浓度连续两年协同“双下降”。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实现“六连升”,长江、珠江流域等水质持续为优,黄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

“但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现阶段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总体仍处于中低水平上的提升,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蒋火华说。

对此,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全覆盖的监测网络,重点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新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等领域监测短板,大力提升国家和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监测基础能力。

蒋火华表示,希望通过新技术为监测赋能,让监测的“眼睛”越来越明亮,“耳朵”越来越灵敏,“大脑”越来越智慧。“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加强科技攻关,推进新技术、新装备在监测领域的应用。加强卫星遥感遥测、便携式现场快速监测、全自动实验室等设备技术验证,促进监测技术与业务的革命性创新,实现更科学、更精准、更全面、更快速。

碳监测作用初显

让监测网络覆盖全国

自2021年9月启动的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5个试点行业共设置119个监测点位,大部分点位已获取3~5个月的监测数据,碳监测的作用初步显现。蒋火华表示,下一步,我国将组建覆盖全国主要区域、重点城市的碳监测网络。

“今年4月16日,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全球范围CO2的高精度、全天时主动激光探测,生态环境部门要用好这颗卫星,强化CO2和大气污染物遥感数据支撑。”蒋火华表示。

据悉,从目前获取的数据和比对分析情况看,碳监测可直接服务碳排放核算。例如在煤炭开采和石油天然气开采试点监测中,通过开展“卫星+无人机+走航”综合监测,能够提升生产过程中CH4无组织排放核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还可对核算法进行协同校验。从初步获取的数据看,温室气体排放相对集中的企业在线监测效果较好,火电行业CO2排放监测数据与核算数据基本一致可比,有望在辅助企业排放量核算、支撑减排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深化行业试点,扩大火电行业碳监测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碳监测业务技术体系,做好前瞻性业务储备与技术支撑。

海洋生态稳中趋好

让塑料污染杜绝于岸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绍,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针对全球关注的海洋塑料垃圾热点问题,《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塑料是我国海洋垃圾的主要类型。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处于中低水平。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王菊英表示,“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掌握我国海洋塑料分布状况,我国于2007年将海洋垃圾纳入海洋生态环境例行监测范围,并于2016年开始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优化完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监测点位,2021年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区域的海洋垃圾监测,在近海6个代表性断面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

相关资料图

王菊英强调,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海洋塑料污染问题,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从源头减少海洋塑料垃圾的产生。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在重点河口海湾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以全面掌握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分布状况。同时,塑料垃圾污染防治责任落实情况已被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监测网络 污染治理 火电行业 环境质量

来源:中国化工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