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4年 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或将突破100亿元
“刷脸”应用随处可见,社会风评却毁誉参半。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于此积极建言献策,一位代表“立即清理整顿非必要的人脸识别,明确规定人脸识别使用范围”的建议,获得大量支持。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技术。这些年,从政务服务到金融支付,从住店入园到上班打卡,乃至存包取厕纸,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在试水“刷脸”。“刷脸”验证的确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效率,但这一夜遍地的势头也令不少人担忧,技术是否成熟、数据是否安全等质疑不少,诸如“为躲人脸识别,购房者戴头盔看房”“拒绝刷脸入园,副教授与野生动物园对簿公堂”等新闻频上热搜。人脸识别紧密关联用户的个人隐私和经济权益,应用场景急速拓展,相关风险也在几何级增长。
作为生物识别信息,“人脸”具有唯一性。支付密码、身份证件等信息泄露,用户还可以第一时间更改或报废,但“换脸”基本不可能。与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相比,“人脸”又具有弱隐私性的特征,无法揣兜里也不能总遮着。如此,人们对其更为敏感,应用推广也应更加审慎。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法》《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采集信息必须符合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三原则。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可见,“脸不能随便刷”已是社会共识。
当务之急,正是基于原则进一步明确何谓必要、怎么采集、如何使用等具体问题。诚如业内人士所言,“数据的泄露大概率出现在两个环节,应用开发公司和云服务厂商”。不同的信息收集主体,技术开发程度不同、信息维护能力不同,人脸识别的应用风险天差地别。是管理部门出于公共安全需要采集,还是商业企业追逐利润需要,信息保护的支撑网络和自主意愿也大相径庭。有预测显示,2024年人脸识别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为抢夺这块大蛋糕,许多企业正跑马圈地,唯恐落于人后,当此之时,明规立矩尤显重要。具体的执行规则晚一步,信息的泄露风险就多一点。以安全性和必要性为前提,进一步明确“人脸识别”技术“非必要不使用,非必须不存储”的底线红线,将渠道收得更紧一些,把关卡得更严一些,才能确保这一新兴产业不至于跑偏。
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来都不只是技术问题,也关乎伦理问题、法律问题。尊重社会公众关切,预防“人脸识别”被用坏,才能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财经排行榜
-
2021-03-10 15:05
-
2021-01-29 11:05
-
2021-01-29 11:21
-
2020-07-17 11:48
-
2020-02-03 08:35
财经热门推荐
-
2021-03-10 15:05
-
2021-01-29 11:05
-
2021-01-29 11:21
-
2020-07-17 11:48
-
2020-02-03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