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四无”青少年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网络 而在于现实世界

近期,《半月谈》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合作,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发现: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的“四无”青少年越来越多。

调查显示,“四无”青少年都与网络有关。那么,可以说网络是造成“四无”青少年的罪魁祸首吗?

笔者认为,造就“四无”青少年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网络,而在于现实世界。不是青少年沉迷网络导致他们逃避现实,而是逃避现实才导致沉迷网络。

在逃避现实的众多原因中,有一个较少被关注,却又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控制感。《控制论与健康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总结:控制感和自信、乐观相关;不可控感与恐惧、焦虑、抑郁明显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件事在自己的能力掌控范围内,就会轻松处理,效果也会比较好。如果一件事情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很多人会产生负面情绪。也可以说,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会让人感到抓狂、沮丧、无奈,甚至产生挫败感。

这样的体验,不仅是成人,青少年也会有同样的感受,甚至更强烈。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时间、空间,又与父母、老师、同学缺乏亲密关系,现实生活无趣,他们体验到的就是强烈的失控感。情绪影响行为,一些出格甚至是触碰法律的行为,往往就是在坏情绪的影响下冲动产生的。

当现实世界没办法给青少年提供控制感的时候,网络世界却向他们敞开着大门。

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他们尝到了“控制”的成就感。可以自由地定义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可以设计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不用顾及现实世界中的自己,既可以打造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己,也可以扮演一个完全反面的自我,“天使”与“恶魔”还能自由切换。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凭不同的“面具”在全世界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认同、互相欣赏、相互鼓励,甚至根据共同的梦想组成一个团队,并且为之计划、付诸实施。虚拟世界里的虚幻目标,让很多人有了学习新技能的动力,网络也成为生命价值的重要依托。

如此,现实世界中的“四无”,在网络世界里成了“四有”。

怎样帮助“四无”青年在现实世界中也成为“四有”青少年呢?

笔者认为,除了青年自身的努力之外,家庭、学校、社会、国家都需要做出努力。

首先,家庭要为青少年创造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青少年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他们对家庭的责任应该是多元的,而不仅仅是努力上学考好成绩。能够帮助父母做家务、照顾老人、照顾弟弟妹妹、装饰居家环境,共享家庭信息,共同决定家庭大事,等等。在参与家庭事务的过程中,青少年就能更加了解家里的每一个人,体验自己对家庭的价值,也能获得对家庭生活的控制感。

其次,学校老师可以帮助青少年进行阶段性的自我评估,包括自身的长处、短处、优势、劣势,引导他们设定符合自身能力的多元化学习目标,协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通过这些方式,让青少年可以对学习进度、收效有一定的掌控,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分数评价。因为分数评价的单一性,有可能让排名靠后者给自己打上“失败者”的标签。

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更早一点明确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能够更好地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规划,并付诸努力。

此外,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为青少年创造安全的现实生活空间。切实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与青少年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了解自身拥有的权利和责任,了解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了解自己应该如何履行应尽的义务。

现实生活丰富,朋友相处有乐趣,未来发展有期待,这样的美好生活一定能阻止产生心理危机,阻止更多“四无”青少年的出现。

标签: 造就   四无,青少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