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是第几名榜眼是第几名 榜眼的由来探花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状元、榜眼、探花是我国古代殿试取中的前三甲进士的称呼。可你知道这个称呼的出处么?它们都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里举行“殿试”,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的第三等的。所以在古代科举中,进士分三等,即三甲,而状元、榜眼、探花则是头甲的第一、二、三名。

榜眼是什么意思由来是什么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在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黄榜。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因此,“榜眼”的概念就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的称谓。在民间俗称可能更早,但是作为科举术语广泛使用是自宋朝开始。

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多次颁诏书,定科举制度。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确定八股制义;洪武四年,初开会试、殿试;洪武十五年,定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后又命厘定新进士受职制等。从现存文献看,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已有以榜眼作为著作的题名。只有到了明朝,榜眼、探花才成为朝廷承认的称谓,开始成为官方定制。清朝沿袭明制,直到终止。

标签: 探花   第几名   榜眼     
来源:华大资讯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